数据挖掘在金属氧化物界面设计与优化中的应用
孙文明1,刘静1,汪洪1.2
1. 绿色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100024,北京
2.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交通大学,200240,上海
摘要
在材料基因工程研究背景下,材料设计和优化工作对于加快新材料研发速度至关重要,如何建立良好的定量结构-性能关系研究(Quantitative Structure-Property Relationship,简称QSPR)模型已成为该研究领域中热点问题之一。我们前期研究表明ZnO-ZrO2界面强度较弱,而在ZnO中引入掺杂原子、扩张其晶格常数降低界面错配可作为提升界面强度的途径。本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收集了三十余Zn0.9275M0.0625O样本的原子参数、物化性质参数及晶格常数,研究其内在联系。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和一些经典的数据挖掘方法如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简称PLS),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简称ANN)及支持向量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简称SVR)等都被用于晶格常数计算与建模。研究表明: Zr、Hf及Y掺杂可显著扩张晶格常数降低界面错配度,且掺杂后界面结构偏析显著;同时,在数据挖掘所建立的模型中,SVR算法建立的模型对晶格常数预测与泛化能力要优于PLS和ANN模型,SVR有助于所需新材料的设计或筛选。
图1. DFT计算的晶格常数与SVR模型预测值对比。
DOI: 10.12110/firstfmge.20171121.415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总院绿色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级工程师,于2002-2011年在山东大学学习,获学士和理学博士学位;2011-2014年在意大利国家纳米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4年10月加入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工作。目前研究领域涉及金属氧化物材料界面微结构与力学性质的多尺度理论模拟及数据挖掘技术在功能材料领域的应用。曾参与撰写英文专著作一部,并做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Angew Chem Int Ed、J Phys Chem C/B、J Comput Chem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13篇,担任J Phys Chem C、Phys Chem Chem Phys、RSC Advance等国际期刊审稿人,目前正承担国家自科基金和北京市自科基金项目各一项、参与863课题一项。